在中國,“高考狀元”一直是香餑餑,名牌大學將其視為人才,爭相錄取。而美國的名校對所謂的“高考狀元”,卻并不特別重視。
要人才 不要“高分寶貝”
在美國的大學招生體系中,沒有“高考狀元”這一概念,學生會被四大方面的考量來評估,第一是高中在校成績,第二是STA(或ACT)考試成績,第三是課外活動經(jīng)歷,第四是學生的家庭背景(如種族、地區(qū)、父母教育背景、家庭經(jīng)濟情況)。
如果說全國性的SAT考試類似中國的高考的話,SAT能考滿分就應當可以叫做“狀元”了。根據(jù)有關數(shù)據(jù),美國中學生SAT考滿分的學生申請哈佛大學時,61%SAT滿分的學生被哈佛大學拒絕。同樣的情形也發(fā)生在耶魯大學和斯坦福大學等美國的名校。
為何如此,人家名校根本不把考試拿滿分的學生真正當回事,如果只會讀書,而無創(chuàng)造性,這樣的學生不會被看好。說穿了,人家要的是人才,而不是“高分寶貝”。
哈佛大學錄取學生經(jīng)典的例子,是一個出生在貧寒之家的女孩,她的母親靠揀垃圾維生。這個女孩沒有抱怨自己的父母為什么這么窮,而是立志要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改變命運。她讀書很用功,但更關鍵的是,她在自己的生活環(huán)境中看到了社會中有太多的人需要幫助,她在課余時間做義工,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幫助身邊的窮人。后來,這名女孩被哈佛大學錄取,成為哈佛大學廣納人才、貧寒子弟也可躍龍門的典型例子。
重創(chuàng)新 興趣廣泛者受歡迎
哈佛大學一名校長談到該校喜歡招收什么樣的學生時說,杰出的大學生來源于優(yōu)秀的高中生,我們是一個極力培養(yǎng)、鼓勵高中生具備創(chuàng)新思維和創(chuàng)造能力的學校。社會對一流高中生的贊美并不局限于好的課堂成績,而是多方面的。要成為哈佛的學生,光學習好是不行的,還要看他是否有開創(chuàng)新天地的創(chuàng)造性;僅有知識是不夠的,還要看他是否有探索未知的好奇心;單關心自身專業(yè)領域是不足的,還要看他是否有關注其他方面的廣泛興趣。
2008年申請哈佛大學的學生超過2.7萬人,而錄取率只有7.4%。許多人的成績十分優(yōu)異,SAT考試中取得滿分的學生大有人在,但后大多還是被刷下來了。
那么能被哈佛大學錄取的又是什么樣的學生呢?讓我們看一個例子。俄亥俄州雪克黑茨市哈沙維布朗高中的愛麗娜·奧聶思凱斯基一直關注著水污染,選定解決金屬離子污染水作為自己的研究課題。在3000個小時的屢敗屢戰(zhàn)后,她終于發(fā)明并申報了自動微電子化學傳感裝置控制電鍍系統(tǒng)的專利技術。這一技術可以有效地減少電鍍時排入水中的金屬離子。她還是西門子—西屋科技競賽地區(qū)決賽選手;英特爾科學英才半決賽選手;校世界事物聯(lián)合國俱樂部主任;校報主編;療養(yǎng)院志愿者資深協(xié)調人;丹麥人在二戰(zhàn)納粹大屠殺中幫助猶太人的歷史的研究者。
第二個例子是,匹茨堡??怂骨信傻貐^(qū)高中的邁克爾·米尼克創(chuàng)作了4部音樂作品,其中2部為情緒憂郁癥患者籌得4000美元善款。他被《匹茨堡郵報》評為2000年雄心勃勃的新一代音樂家,曾任校報總編、校社團主任等職,后哈佛大學將其錄取。
與眾不同 美國教育大特質
像哈佛、耶魯、斯坦福這樣的名校,絕不缺乏成績高的高中生申請者,而這些學校的入學審核官的責任就是如何拒絕90%的申請者。一個申請者要想不被像哈佛這樣的名校拒絕,他就一定具備特殊性,這也就是美國中學生中流行的理念,I am Special,我是與眾不同的,我是獨一無二的,我是一個特殊的人。從美國名校錄取以及美國普通教育的特性可以看出,美國教育大的一個特點就是培養(yǎng)個人獨立的特質,進而達到人才輩出的局面。
中美教育都強調要有公平性,但如何實現(xiàn)公平卻是走不同的路。美國的大學錄取當然十分重視中學生的學習表現(xiàn),但同時更關注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和服務社會的精神,綜合考量是重要的手段。中國的高考體制初有利于挑選人才,但“唯分數(shù)論”一直是其中的致命弱點。中美兩國國情不同,如何排除權力、金錢、人情、關系的干擾,真正做到不拘一格選人才,我們還需要探索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