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牛津、劍橋開啟了工作狂模式。
一邊狂發(fā)面試邀請offer,根據全國各個學校的數據統計,目前至少有400枚面邀offer。
另一邊又在一波接著一波狂撒拒信。各專業(yè)學生都在社交媒體上哭訴與復盤,尤其是牛津大學下起了無面邀拒信雨,許多背景條件還不錯的學生,比如5A*、有科研項目、競賽摘金奪銀的選手都沒打動招生官,今年牛劍太卷太難了!
為了入讀牛劍,很多家庭會提前好多年做規(guī)劃,考語言,刷競賽來保持競爭力,原本以為至少能順利挺到面試環(huán)節(jié),哪曾想牛劍這么不給面子,如此無情!
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所有學院和專業(yè)的拒信幾乎是統一口徑:今年申請競爭太激烈了,沒有足夠的入學名額。
先來看牛津大學。
牛津大學是按學院來通知的,它是先看申請者是否符合自己填報的意向學院要求,如果意向學院不給面試機會,但又覺得該申請者條件還不錯,就會推給其他學院自行評估,一旦它們也否定了,那么就會收到一紙拒信。
牛津共有39個學院,目前統計到發(fā)拒信的學院至少有:
女王學院(Queen's College)
圣希爾達學院(St Hilda's College)、
圣凱瑟琳學院 (St Catherine's College)、
赫特福德學院 (Hertford College)、
圣艾德蒙學堂 (St Edmund Hall)、
圣彼得學院 (St Peter's College)、
彭布洛克學院 (Pembroke College)、
默頓學院 (Merton College)、
伍斯特學院 (Worcester College)、
圣休學院 (St Hugh's College),
被拒最多的專業(yè)包括數學、化學、PPE等。
牛津大學在官網中稱每年通常收到超過22,000份申請,但招生名額只有3,300個左右。
從近五年來的真實申請及錄取數據中也證明了這一點,五年來的申請人數均穩(wěn)定在2.3萬多人,招生名額從3500到3900人不等,最終錄取的學生集中在3200人左右并且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
其中中國學生2021-2023年三年共有6691人申請,最后錄取人數只有538人。
牛津大學透露稱,每年會邀請大約1萬名候選人進入面試環(huán)節(jié),即面邀率約為45%,這就意味著超半數申請者會在第·一輪篩選中就被直接淘汰掉!
牛津大學在其官網中也公布了所有本科專業(yè)2021-2023年平均面邀率、成功率和入讀人數。
整理后發(fā)現,牛津大學所有專業(yè)的平均面邀率是54.3%,成功率19.6%,其中計算機科學、經濟與管理面邀率是最·低的,為17%,面邀后成功上岸的概率僅僅5%,這是牛津申請最火爆的兩個專業(yè)。
其余備受歡迎的數學和計算機科學、醫(yī)學、生物醫(yī)學科學、數學、法律、歷史與政治、物理,哲學、政治與經濟學(PPE)的面邀率都沒有達到40%,成功率僅為8%到16%。
再來看看劍橋大學。
劍橋大學的拒信是由各個學院發(fā)出來的,相比牛津的千篇一律,劍橋大學有些學院會隱晦地給出拒絕理由。
比如2位申請劍橋西德尼·蘇塞克斯學院(Sidney Sussex College)工程專業(yè)、女王學院經濟學專業(yè)的學生拒信中表示:學院和大學收到的申請數量遠超招生名額,以下幾點可能有助于了解自己為何沒有受邀參加面試:
近期學業(yè)成績,包括成績單、GCSE、AS(如參加了)、A-L evel及其他資格;入學考試成績(如參加了);語言成績,例如雅思(如參加了);
背景因素方面,如UCAS申請、“我的劍橋申請”、補充問卷以及特殊情況表;
人口與學校層面的指標,諸如由英國多重貧困指數和其他英國數據庫所提供的相關數據;
推薦信內容與預估成績;
·還有感興趣學科所展現出的興趣證明以及在課堂之外參與該學科活動的相關證明。
有些學院會很直白,比如菲茨威廉學院(Fitzwilliam College)經濟學專業(yè)一位申請者的拒信中直接點名不成功的原因是,自身競爭力不足,實力達不到劍橋大學的面邀門檻,文末還不忘補上一句扎心的話:“即使能在面試中表現出色,也不會考慮錄取。”
劍橋大學的面試邀請率遠高于牛津大學,但它沒有公布每個專業(yè)的面試邀請率,官方只稱每年會給75%的申請者發(fā)放面試邀請,即第·一輪只淘汰25%的人。
2023年劍橋共有21445人遞交申請,根據推算,預計16083人左右可以拿到面試邀請,最終錄取3557人,面邀后成功錄取的概率約為22%。
不同專業(yè)之間的錄取成功概率又有所差異,申請人數較多的人文社科類專業(yè)中,法律,人類、社會和政治科學,經濟學成功率均在14%以下,科學類中的自然科學、工程、醫(yī)學、數學、錄取率在15.6%到22.4%,計算機科學僅有7.6%。
所以劍橋大學雖然大方,比牛津大學更容易進入面試環(huán)節(jié),但它們的錄取率是不相上下的,導致這種狀況出現的罪魁禍首就是筆試,這也是無面邀被拒的另外一大重要原因。
牛津和劍橋的筆試有兩大差異。
其一是筆試寬松度不同。牛津大學更重視筆試,筆試設置在面試前進行,入學考試設計深入而廣泛,適合綜合素質較強的學生。劍橋大學考試分為兩種,一種是申請前的筆試,還有一種是入圍后學院要求的測試,它的筆試以選擇題為主,更為寬松,不像牛津要分析和推導。
比如同樣是熱門的經濟學方向,牛津大學的PPE和經濟與管理專業(yè)均是TSA考試,偏向于社科,不僅要考驗學生的文字表達、數學和邏輯推理能力,還要評估學生問題解決和批判性思維能力;而劍橋的經濟學專業(yè)筆試則是純數學考試 TMUA,側重于基本數學思維和推理技能,相比TSA就更為容易些。
其二是篩選方式不同。牛津大學在面試前就通過更嚴格的筆試淘汰掉了許多申請者,而劍橋大學則主要是用面試做篩選,會讓更多人先進入面試環(huán)節(jié),然后再進行更為激烈的廝殺,這就是為何劍橋面邀率高于牛津的原因所在。
因為牛津和劍橋大學申請者只能二選一,于是每年擔憂筆試考不好的學生會選擇劍橋,希望在面試環(huán)節(jié)扳回一城,而口語表達較弱,但考試實力更為突出的孩子會選擇牛津大學。
但不管怎么選擇,作為英國高等學府的代表,來自全球的卷王們同時闖關牛劍筆試肯定相當不容易,如果筆試不占優(yōu)勢,無面邀被拒也是一種常見現象。
牛劍無面邀拒信雨十分殘酷,兩者拒信理由也都是籠統的模板,似乎只想用一句競爭激烈來搪塞申請者,但申請季還未結束,拒信雨過后,依然要繼續(xù)趕路。每年被拒后,一部分學生會選擇申訴,這部分學生往往實力較強,自身沒有太多缺陷,牛劍也設有申訴的環(huán)節(jié),但成功率基本上比較低。牛津大學直言如果申請者沒有在面試環(huán)節(jié)入圍或是沒有獲得offer,這本身并不是申訴的理由,因為學校沒有足夠的名額供所有優(yōu)秀的申請者來這里學習,除非有證據表明存在嚴重的錯誤或是違規(guī)行為,否則是不支持申訴的。
劍橋的言辭較為委婉,但字里行間都透露著不要輕易申訴的含義。它在官網中表明每年只錄取最有學術潛力的學生,但高質量的候選人太多,名額又有限,無法為每個人提供席位,參與評估的招生官都是經過培訓的,他們會花大量時間公正且專業(yè)審核申請者的所有材料,包括申請、考試、作品集和面試,以確保錄取到目標學生。這似乎在暗指學生的申訴很可能就是在質疑和挑戰(zhàn)招生官的職業(yè)素養(yǎng)和專業(yè)性。另外,劍橋毫不留情面地表示,有申請者可能會因為沒給offer而感到不滿,并且相信這是由于程序錯誤導致的,由此提出了申訴,但不論出于何種理由,申訴的前提都是要講究證據。如果確實感覺自己被誤判了或者有新的信息證明自己的學術實力,那么提出申訴有可能會化險為夷,將一紙拒信轉變?yōu)槊嫜鹢ffer。
但如果沒有任何新證據來增加成功率,無面邀被拒后申訴被撈回來的,所以絕大部分學生的補救措施是加申英國的學校或是轉戰(zhàn)其他國家,也就是多國混申,來?!ぷC有學可上。多國混申是現在特別火爆的一種申請策略。國際局勢不穩(wěn)定,再加上各個國家或地區(qū)的申請數量都在水漲船高,越來越多家庭為了規(guī)避申請風險,穩(wěn)妥上岸,會多選擇幾個國家或地區(qū),比如英美雙申、英港新等等,同步提升學術和軟實力來增加錄取幾率。英美雙申往往是每年牛劍選手們的首·選,尤其是藤校、美國T30級別的大學。英美的的教育體系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學術水準高,名校選擇多,不過兩者培養(yǎng)模式有些許差異,進而使申請選拔機制有極為明顯的不同。英國本科注重學術深度,強調專業(yè)領域的實力與潛力,因此學術成率先成為第·一篩選器,而美國頂·尖大學倡導全人教育,均衡發(fā)展,兼顧深度與廣度,申請時既要展現學術潛力與興趣,還要在非學術方面有所造詣,更要有諸如服務精神、領導力和責任感等隱形特質。當然這些年靠高分越來越難凸顯優(yōu)勢或拉開差距時,牛劍選手也出現了向規(guī)劃美國方向看齊的傾向,牛劍也不約而同向學生展示更多軟實力,比如劍橋就希望申請者閱讀相關書籍、參加線上線下研討會和講座、做志愿者或是參加學術競賽等證明自己的興趣來脫穎而出。
圈內流行「七年爬藤,四年牛劍」的說法,想要英美雙申難度大,是時間、精力和智慧的多重考驗,因此在美國之外,和英國有根源的新加坡、香港、澳洲就成了保底或是退路之選。它們都歸屬于英聯邦教育體系,一脈相承,名校也多,學制相似,申請流程和要求差別也不大,都重視GPA、語言成績、文書材料等,在規(guī)劃時可控度更高。最重要的是新加坡、香港、澳洲的學費也比美國低,比如香港八大名校國際生的學費一年在14萬到21萬港幣之間,澳洲頂·尖的悉尼、墨爾本和新南威爾士大學一年20到50多萬元,新加坡國立大學和南洋理工學費也集中在這些區(qū)間內,比美國一年學費動輒六七十萬起步更具性價比。
無面邀被拒后的還有一種選擇是查缺補漏,積攢實力,來年再繼續(xù)申請牛劍,這適合非牛劍不可的學生。牛劍也歡迎申請者在下一學年重新申請,新的申請會獨立審核,上一次的失敗經歷不會納入到下一次的考量。根據UCAS截止今年10月15日的申請數據顯示,共有73720人申請英國本科,其中有6870人為重申學生,占比約9%。
重申的學生不會被區(qū)別對待,招生官也不會直接接觸到學生上一個申請季的申請材料,在面試環(huán)節(jié),更不會有額外的要求。如果決定重申且已經拿到其他學校offer,要么Gap一年,要么在已錄取的學校邊讀邊重申。Gap一年再申請有更多時間準備,在讀重申牛劍很大可能不現實,因為除了特殊情況,牛劍一般都不考慮在讀重申的學生,尤其是英國在讀大一學生。
當然還有一種情況,非牛劍不可的學生可以在碩士階段再出發(fā)。牛津大學耶穌學院的面試官Matt Williams就有多次被拒的經歷。17歲時他被劍橋拒絕,之后他選擇去布里斯托大學完成本科學業(yè),申請牛津碩士再次被拒,直到第三次申請牛津才錄取了他。面對一而再再而三的拒信,作為招生官的Matt Williams說:“每年大概有80%的申請者最終會收到拒信,有四倍多的申請者可以勝任牛劍的課程,但限于招生名額,學校只能取舍。招生官大概會花20小時來決定是否接受一位學生并確?!み^程公平,雖然我們不是靠抽獎一樣來篩選學生,但申請過程中的確有運氣成分?!?/p>
申牛劍亦或是爬藤本就是一場零和博弈,每增加一個被錄取的學生,意味著有更多的申請者被拒絕,這是資源有限情況下不可避免的。每年的名校錄取只是少數人的成功,其他均淪為「沉默的大多數」,這一次無面邀被拒者選擇浮出水面,只是被大眾關注到了而已,在此之前他們就一直存在著。牛劍無面邀拒信雨紛紛而至,不少學生也陷入到深深的自我懷疑中,總以為是自己不夠優(yōu)秀、背景不夠豐富而導致的失敗,這是一種典型的反芻思維。反芻思維是對負面情緒、過去事件、失敗或恐懼的反復思考,它具有重復性、消極性、侵入性、無效性、被動性以及不可動搖和無法控制等特點,一旦出現,往往會加劇心理壓力、情緒困擾和精神內耗,比如牛劍被拒覺得是自己太差了、不夠好,不夠完美等,進而失去對自我的認知。
一位被劍橋大學拒絕的學生在回憶時說:“當我看到regret時,心臟瞬間漏了一秒鐘,我被拒了,甚至面邀都沒有。三年來所有的努力、所有的深夜崩潰被一紙郵件給否定,全部化為灰燼,我真的這么爛嗎?是不是我做的還不夠好?申請環(huán)節(jié)到底哪里出了問題?大腦里搜尋一圈無果后,失望情緒后知后覺涌上心頭,淚水再也止不住了,像是溺水的人,無法呼吸,甚至有結束一切的想法。”經歷過的人都能感同身受這種無限接近成功后突然所有的幻想被擊潰的失落感和絕望感。實際上,能申請牛劍的選手一定是全球頂·尖水平的學霸,這本身就已經說明申請者是足夠優(yōu)秀的人。被拒不代表能力不行或是不優(yōu)秀,而是沒有完全展示你的優(yōu)秀,只是差一點就被錄取了而已。
圖源pexels被拒也不是失敗,不是人生就沒有了出路,由此陷入無盡的黑暗,它反而是一種提醒,讓自己停下來思考:什么適合我?我想要什么?名校申請就像相親,是兩個有趣的靈魂相互碰撞,適配度高才會牽手走到一起。每年牛劍或藤校的申請者有很多并非是真心想去那里就讀,享受的是它能帶來的身份光環(huán)和濾鏡、同校學生之間的勝負心以及家人的殷切希望,于是在內心不斷告訴自己:只有申請到牛劍這樣好的大學才能說明我有價值,我很厲害。但牛劍好不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它對自己而言是否是未來幾年里最·好的伴侶?也有申請者是有自己的學術夢想,而牛劍的學術資源和高質量教育水平會讓自己完成夢想,但夢想完成的方式千千萬萬,牛劍只是個加速器而已。人生從來就沒有上岸這一說法,只要有目標和追求在哪里都有機會,在哪里都能重振旗鼓。